新华社天津8月21日电(记者周润健)8月23日2时2分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“处暑”。天文专家解释说,处暑表示炎热暑天即将结束,意味着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炎热情况将出现转折,气温开始逐渐下降。值此时节,公众要当心乙脑、流感等疾病的发生。
据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,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,在每年的8月23日或24日,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50度。《历书》曰:“斗指戊,为处暑。暑将退,伏而潜处,故名也。”
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说:“处,去也,暑气至此而止矣。”“处”含有躲藏、终止意思。处暑意思是炎热的暑天就要结束了,因为这时三伏已过,或近尾声。各地都有“暑去寒来”的谚语,它是温度下降的一个转折点。在处暑过后,晴天的下午,有时炎热也不亚于酷暑,所以有“处暑处暑,晒死老鼠”的民俗谚语。另外,处暑后,绵绵秋雨有时会提前到来,因此,谚语还有“一场秋雨一场寒”之说。
天文专家提醒说,处暑后太阳的紫外线辐射指数较大,这个时候公众不要因为天凉快了就忽视防晒,千万不要被“秋老虎”伤了皮肤。此外,这一时节,公众还要谨防流行性乙型脑炎、流行性感冒、关节炎等疾病。居室内要经常开窗通风,要参加健身活动,加强体育锻炼,生活应有规律,睡眠充足,一旦出现类似流行性感冒的症状,应及时就诊治疗。 来源:新华社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|